方山

方山怎么寫好看

方山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在今山西壽陽縣東北三十五里。《元和志》卷13壽陽縣:“方山在縣北四十里。”《方輿紀要》卷40:方山“頂方一里,一名神福山,或以為壽陽山”。

②一名方嶺。在今山西大同市北。《書·高祖紀》:北魏太和三年(479)八月,“幸方山,起思遠佛寺”。

③在今山西長子縣西。《魏書·地形志》:上黨郡寄氏縣有方山。《清一統志·潞安府》 “方山”條引《縣誌》:“山頂平直。北接屯留縣界。”

④在今山西方山縣南。《元和志》卷14方山縣:“隋大業三年移治今縣南三十五里方山置”, 即此。

⑤在今山西平定縣西北,與壽陽縣、陽泉市交界處。《清一統志·平定州》:方山“壁立千仞,頂方一里,有池周百步,水旱不盈縮”。

⑥在今山西太市東。《方輿紀要》卷40太原府陽曲縣山”條下:“方山在府東六十里。山形如削,南面正方,其西接清源縣界。”

⑦又名天印山。在今江蘇江寧縣東南。《文選》卷20有晉謝靈運《鄰里相送方山》詩。《元和志》卷25潤州上元縣:方山“秦鑿金陵以斷其勢,方石山垝,是所斷之處也”。《寰宇記》卷90昇州上元縣:方山“其山四面等方孤絕。《輿地誌》云:姑熟西北有方山,頂方正,上有池水”。

⑧在今江蘇六合縣東南三十里。《輿地紀勝》卷38真州:方山“隋朝六宮曾居之,龍池、鳳凰橋、王子石並在方山,謂之方山府”。

⑨即四平山。在今江蘇句容縣東南與金壇市交界處。《輿地紀勝》卷17建康府:四平山,“《真誥》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曰方山”。《清一統志·江寧府一》 “四平山”條引《舊志》:“方山在大茅峰南,周八十五里,山頂平衍,故名,下有方台洞。”

⑩在今安徽肥東縣東。《方輿紀要》卷26廬州府合肥縣:方山“在府東六十里。山頂四平。南宋初,居民嘗結寨保聚於此”。

(11)在今安徽蕪湖縣南十里,青弋江東岸。《方輿紀要》卷28宣城縣“行廊山”條下:“又西北有方山,與南陵縣接境。”山下有芳山鎮。

(12)在今浙江青田縣東南方山鄉。《清一統志·處州府》:方山在“在青田縣南二十里,山勢崔巍,石宜鐫刻”。

(13)在今浙江長興縣西四十里。《舊唐書·於頔傳》:“長城方山。其下有水曰西湖。”

(14)即今福建閩侯縣東南五虎山。《寰宇記》卷100福州閩縣:方山“在州南七十里,周回一百里,山頂方平,因號方山。上有珍果,惟就食則可,攜去即迷。天寶六載敕改為果山”。《方輿紀要》卷96福州府:方山在“府南五十里,端如幾,城南望之,勢若五虎,一名五虎山,其峰曰天柱峰。跨二縣界。元末友定遣兵駐”。

(15)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二十里。《寰宇記》卷18濰州引晏謨《齊記》云:“劇城東南二十五里有方山,遠望正方。”《方輿紀要》卷35昌樂縣“孤山”條下:方山“山麓有龍池,四時不竭,蓋東丹河所出”。

(16)又名靈岩山。在今山東長清縣東南九十里。《水經·濟水注》:玉水“西北流徑玉符山”。元於欽《齊乘》卷1“西龍洞山”條謂方山“疑即《水經注》之玉符山”。《明一統志》卷22濟南府:方山“四面方正,故名。……上有六泉, 曰黃龍、白露、獨孤、雙鶴、卓錫、石龜”。

(17)即浮戲山。在今河南滎陽市西南。《水經·河水注》:汜水“南出浮戲山,世謂之方山也”。《清一統志·開封府一》:“《縣誌》:山周回數百里,嶙峋萬仞,勢出天表。”

(18)在今河南嵩縣東北。《隋書·地理志》:陸渾縣“有方山”。《資治通鑑》:隋義寧元年(617),李翟讓“將精兵七千人,出陽城,北逾方山, 自羅口襲興洛倉,破之”,即此。

(19)在今河南南樂縣北七里。《方輿紀要》卷16南樂縣:方山,“《志》云:舊有二土山並峙,其形方正。宋嘉祐以後,大河經縣境,盪決不時,夷為平陸。今其地名方山村”。

(20)在今河南沁陽市北四十里。《方輿紀要》卷49懷慶府河內縣:方山“周圍方正, 上可容數百人”。

(21)一名重山。在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南。《方輿紀要》卷78長陽縣巴山”條下:“方山在縣南三十里。四面俱方。”

(22)即今湖北襄樊市西十里之萬山。《晉書·弘傳》:“舊制,峴、方二山澤中不聽百姓捕魚。”指此。方為萬之誤。”

(23)在今湖北崇陽縣西。《方輿紀要》卷76崇陽縣:方山在“縣西五十里。四面皆平,瀑布懸流,岩壑甚勝,跨圻、臨湘二縣界”。

(24)一名豐山。在今湖北當陽市東北。《輿地紀勝》卷78荊門軍:方山“在當陽縣北二十七里漳水之上,西有紫金觀基,四顧層峰環列”。《清一統志·荊門州》:方山“在當陽縣東北四十里漳水上。俗名豐山。上有宋唐介讀書台”。

(25)在今湖南桃源縣北八十里。《方輿紀要》卷80桃源縣“靈岩山”條下:方山“山勢嵯峨,頂有石洞,可容數百人”。

(26)在今廣東連州市西北九十里。《隋書·地理志》:桂陽縣有方山。《寰宇記》(殘本)卷117連州桂陽縣:“《國志》雲,方山對九疑山,高下相類。”

(27)在今四川重慶市東。《輿地紀勝》卷175重慶府:方山“在巴縣四十八里。又名凝脂山”。相傳堯時洪水不沒,故又名浮山

(28)又名回峰山、雲峰山。在今四川瀘縣西南四十里。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志》:江陽縣“有方山蘭祠”。《水經·江水注》:“綿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寰宇記》卷88江安縣:方山“唐天寶六年敕改為回峰山,在縣東二十里, 山形八角”。《永樂大典》卷2218《瀘州志》:方山“瀘州之西南山也,去州二十里。青翠聳拔,高方而平, 因名方山”。

(29)在今四川通江縣北。《輿地紀勝》卷187巴州:方山“在通江縣(北)十五里。突出眾山之上,其狀類斗,俗以方山名之”。

(30)在今四川閬中市東北。《寰宇記》卷86奉國縣:方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明一統志》卷68保寧府:方山“遠望如几案之狀,古方州城也”。

(31)在今甘肅成縣東四十里,接徽縣界。《晉書·姚興載記》:“武都氐屠飛、啖鐵等殺隴東太守姚回,略三千餘家,據方山以拒。”即此。


(1)古山名。(1)又名方嶺。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北。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六月起文石室、靈泉殿於方山。八月乙亥文帝幸方山,起思遠佛寺。即此。 (2)在今山西省壽陽縣東北。明末姬關鎖農民起義軍與明將曹文詔大戰於此。(3)在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北。隋義寧元年(617年)李密、翟讓自陽城襲興洛倉,途經此。(4)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西。東晉隆安初後秦姚紹敗殺武都氐屠飛、啖鐵於此。(2)今山名。古稱天印山。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中部、秦淮河東岸。《太平寰宇記》:“秦始皇鑿金陵,此山是其斷者,山形整聳,故名方山。”由第四紀火山堆積而成,頂部為玄武岩覆蓋,因平坦如方印得名。海拔208米。秦淮河東、南二源於山麓會合,六朝時為都城東南交通要衝。有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建上定林寺塔、海慧寺、方山大廟、洞玄觀等名勝古蹟。

詞語分解

  • 方山的解釋 .山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東南。傳說為 秦始皇 鑿斷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處,其地四方而峭絕,故名。 清 侯方域 《定鼎說》:“﹝ 秦 ﹞鑒觀 秣陵 ,厥有王氣,令朱衣三千之眾,鑿立 方山 ,
  • 方的字典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龍窟河

在今江西餘干縣西南,為信江在餘干縣之別稱。《明一統志》卷饒州府:龍窟河“在餘干縣南一十五里。源出廣信之興業溪,經此西流入鄱陽湖”。《方輿紀要》卷饒州府餘干縣:龍窟河在“縣西南十五里。安仁縣錦江、白塔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方山歷史

相關歷史

方山_方山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