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一種什麼玩意?

都知道“木牛流馬”是諸葛亮發明的,它們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名字雖然有些怪異,但不是傳說,史書有明確記載。

據《三國志》,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就用木牛運送糧食,《諸葛亮集》中還載有木牛流馬的製作方法,即《作木牛流馬法》。

根據《作木牛流馬法》提供的信息,木牛大概是這樣的:腹部是方形的,頭部是彎曲的,每天行程較短,“宜可大用,不可小使”。單獨行駛,每天能走數十里,結隊行駛,每天能走二十里。每一木牛能載一個人吃一年的糧食,每天走二十里,推木牛那個人不會覺得疲勞。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一種什麼玩意?

《作木牛流馬法》中對流馬的樣子沒有太多描繪,卻記載了它各種部件的尺寸,而且十分精確。根據推測,其形制小於木牛,盛糧食的工具是兩個可拆卸的“方囊”,每個木箱可以盛米二斛三斗。《三國志》中記載涉及木牛流馬的地方有六處,都說它們是一種運輸糧食的工具。

根據《作木牛流馬法》可以推斷出木牛和流馬的載重量。木牛的裁重量是一個士兵一年的糧食,據《居延漢簡釋文》,漢代每人每月的平均口糧是大石一石八斗,一年即二十一石六斗,一石是一斛,約合如今三十市斤,漢代一人一年的平均口糧大約是六百五十斤左右,木牛的這個載重量,無論是肩挑還是背扛,一個人都無法負重,甚至是用牛馬駝運也沒有辦法承受這么大的重量。

與木牛相比,流馬的載重量就小得多,一次可以載糧食四斛六斗,按照上面的計算方法,約合如今一百四十斤,是木牛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它更為精巧,行動速度也更快。

這樣就大致有印象了,木牛和流馬都是由人力驅動來運送糧食的工具,木牛比流馬大得多,承載的重量也重得多,但是運行的速度慢,適合運送大批物資,運送少量的東西不夠划算,可以用流馬。

儘管《作木牛流馬法》詳細介紹了木牛的形狀和流馬各種部件的尺寸,但由於全部是文字描述,沒有圖樣,所以無法據此復原。歷代以至現在,有不少人聲稱按照諸葛亮留下來的文獻造出了木牛和流馬,但無一例外都加進了大量個人的理解和改造,所以造出來的東西五花八門

有人提出,《作木牛流馬法》之所以沒有圖樣,其實為的是保密,目的就是讓大家看著不難但卻造不出來。

在後世的研究中,宋人陳師道的見解影響最大,他在《後山叢談》中首次提出木牛流馬是蜀地的一種小推車,這種車子可以載八石重的東西,前部的形狀如牛頭,還有一種大車,要四個人來推,可以承載十石重的東西,陳師道認為這就是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

獨輪車是宋代以後的叫法,在漢代稱為鹿車或轆車,在諸葛亮之前這種車子已經存在且廣泛使用了,《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晉書》等史書里多次出現它,說木牛流馬只是獨輪車,似乎有點兒簡單,至少夠不上諸葛亮專門搞出來的一項發明。

根據近代以來學者的大量研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木牛流馬是一種人力推動的四輪車,木牛體量較大,流馬算是它的簡裝版,之所以有了木牛後再推出流馬,是因為有些地方道路不好,木牛運行不方便,於是進行了簡化。

既然是一種車子,為什麼起了個木牛流馬的名字呢?現在流行的網路辭彙里把“有沒有”稱為“有木有”,推測一下,古人會不會也這么用過,“木牛”即“沒牛”,也就是不用牛也能拉著跑。

可觀您先別笑,這不是臆想,查了一下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裡面就持這樣的觀點。

“流馬”呢?按照同樣的思路推測,可能得名於它特有的方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類似於今天的貨櫃,算是微型貨櫃,屬於模組化的設計思路,它們尺寸大小都一樣,可以拆卸,路好時推著走,推不動了拆下來挑著走,到前面找一個空車,把方囊安上就可以走。由於方囊連著方囊,像是流動的馬,所以叫流馬。

所以,現在想復原木牛流馬的人,千萬不要被牛和馬的外形所迷惑,非要做出像牛像馬的東西,它們其實是就是大小不同的四輪人力推車。

製作大批量的木牛流馬也是一項浩大工程,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記載,諸葛亮“集督運廖立、杜睿、胡忠等景谷縣西南二十五裏白馬山,推已意作森牛流馬”。

《元和郡縣誌》在講景谷縣時也有這個說法,只是它記載的不是白馬山,而是木馬山,山的名字即因為製造木牛流馬而得來。

除了這個說法,宋代有一本叫《事物紀原》的書,認為蜀漢時江州一帶民間流行用江州車子,就是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之所以叫江州車子,因為木牛流馬是諸葛亮在江州製造的。

其實,諸葛亮最早使用木牛是在第四次北伐時,後來出褒斜道用兵又使用了流馬,按照這個時間去推測,大批量製造木牛流馬的地點,應該在漢中一帶,因為這裡不缺木材,造好後可以馬上投入使用,減少了木牛流馬本身的運輸成本。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