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為什麼沒有戚繼光出名? 抗倭名將俞大猷有兒子嗎?

戚繼光與俞大猷兩人並稱“俞龍戚虎”,甚至從這個稱號上來看,俞大猷為龍,戚繼光為虎,龍比虎貴,俞大猷在當時應該是比戚繼光更為勇猛的大將。他們兩個一個海上,一個陸地,一個驍勇善戰,一個智謀廣遠,同樣深得百姓擁護,同樣讓倭寇聞風喪當,而與倭寇鬥爭最長,對倭寇打擊最大,同時也是戚繼光老師的俞大猷,理應受到與戚繼光同等的待遇,或者可以更高。可為什麼如今的人們卻只知戚繼光,而不知俞大猷呢?

俞大猷為什麼沒有戚繼光出名? 抗倭名將俞大猷有兒子嗎?中國古代的封建體系,實際上許多王朝都存在這這樣一個情況,那就是重文輕武。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槍桿子鬥不過筆桿子。這樣的情況歷朝歷代都有,明朝也毫不例外。抗倭名將俞大猷,在與倭寇鬥爭的戰場上,一生勝戰無數。然而在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俞大猷仿佛一個懵懂的小兵,連連受挫,最終一潰千里。這個戰場就是官場,那個危機重重,明槍暗箭齊發的官場。

在重文輕武的傳統下,武官的戰績往往取決於廟堂筆墨,武將若想獲得晉升,就不得不依附於文官為主的權貴集團,懂得人情世故。年輕的戚繼光,心思活絡,情商極高。他極為了解官場上,迎來送往背後的門道,因此哪怕他再無奈,他也會在抗倭之餘,打點人情世故。找到些人情、祥瑞,隨著謙恭至極的書信,上達天聽,在功勞簿上打上條點綴的紅纓帶。而俞大猷呢?也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位大將身上有些君子的自傲,再加他性情耿直,從不肯委曲求全。或者是不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升遷的機會,而是希望通過實質上的軍功獲取同等的對待。存在著這樣的想法,不知該說他天真,還是說他愚蠢。在那樣的官場環境下,想通過實質上的東西建功立業,根本是不可能的。這樣耿直的俞大猷,得到的是極為“耿直”的對待。平息安南入侵,嚴嵩將俞大猷的戰功壓下,只給了他五十兩賞銀,收復興化,又是五十兩賞銀,非但如此,他的仕途動輒得咎,“四為參將,六為總兵,兩為都督”的背後,是“七次屈辱,四次貶官,一次入獄”。這是俞大猷之所以沒有戚繼光出名的一個原因,沒有戚繼光情商高。

另一個原因,應該說俞大猷不會做人,或者說不會討好上司。年輕的俞大猷總是有滿腔的熱血等著去揮灑,他想要血戰疆場,報效國家。所以由武舉會試而當上金門千戶的俞大猷,他坐不住了。在這個地方呆了五年之久,卻根本沒有上戰場的機會。熱血未冷的俞大猷,懷著自己的信念給自己的上司寫了兩封信。一封《上僉憲伍山陳公條陳用兵二弊二便書》,一封是《又呈畫處官澳三策》。他的請求並沒有得到上司的認同,反而覺得官威受損,因此俞大猷被杖責免職。這樣的情況不是第一例,而是伴隨著俞大猷在官場的一生。所以俞大猷並不得上司喜愛,沒有戚繼光會做人。

如此這位雖然作戰勇猛,在其他地方卻輸於戚繼光的俞大猷,就這樣漸漸被戚繼光的光環遮掩,逐漸淡出了歷史。

俞大猷被掩埋在戚繼光之下,而他的兒子也同樣悲催。公元1627年抗倭英雄俞大猷的兒子,福建總兵俞咨皋,聯合荷蘭艦隊在福建銅山圍剿鄭芝龍。卻大敗於鄭芝龍,落得個幾乎全軍覆沒的下場。而逃走的俞咨皋,最後被朝廷斬首。而這個大海賊的兒子鄭成功,日後卻成為了名滿中華的民族英雄。這事怎么看怎么覺得諷刺,怎么看怎么覺得俞大猷一家運氣都不怎么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