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歷史功過

曹振鏞,字儷生,號懌嘉,公元1755年出生,其父是乾隆帝時期的戶部尚書曹文植。曹振鏞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老臣,為官年齡達五十二年,在清朝官員中位於首位,無人居其左右。

乾隆四十六年中進士後進入官場,最開始選為吉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侍讀學士。此後在嘉慶和道光兩朝歷任少詹事、通政使、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太子太師、太傅,並賜畫像入紫光閣,列次功臣之首。道光十五年去世後,道光帝親臨弔喪,下詔褒恤,賜諡文正,入祀賢良祠,擢其次子曹恩濙四品卿。可以說曹振鏞和其父曹文植掌控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大半個朝政,對於三朝的影響極大。特別是曹振鏞,因為某些原因,他的影響甚至上升到了整個清朝的角度。

李鴻章曾經說過:“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這人連官都不會做,那就太不中用了。”為什麼李鴻章會說出這樣的話呢?因為當官分三種:第一種是敢於直言,能辦實事的清官;第二種是魚肉百姓的貪官;第三種是碌碌無為,明哲保身的庸官。李鴻章之所以會說當官是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說的第三種官員類型。不表態,無建言,沒辦法。一說到乾具體事,解決實際問題,就退縮不前,置身事外,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概言之,就是不幹事,也叫不作為。就算你沒有才能,就算你辦不了實事,只要學會推脫,就能安分的呆在自己的位置,做的好了,甚至可以升官。

曹振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歷史功過這第三種官員的典型,就是曹振鏞。當然曹振鏞並不是沒有才能,但曹振鏞的為官之道便是“多磕頭,少說話”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識》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多磕頭,少說話”的意思其實是,為官不冒進,不搶先,一切跟著皇帝的腳步走。說話要精簡,切中實際,並且要說的和上意。道光年間,道光帝是一個穩妥的人,科舉的士子撰寫八股文,只要格式正確,沒有太過出格的地方,就會判定其為好文章。曹振鏞作為道光帝的心腹大臣,嚴格跟著道光帝的腳步走,在評閱試卷時,將其作為標準,至於文章中是否有極其驚艷的治國之道,又或者是能安定天下的治世良方,倒是在其次。

曹振鏞不僅僅自己將“多磕頭,少說話”作為自己的為官之道,並且還將其教授給自己的門生子弟。《瞑庵雜識》記云:“道光初,曹太傅振鏞當國,頗厭後生躁妄。門生後輩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興!’”御史本來職責是監督,如此一來,大部分都得過且過,不能完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

正是因為曹振鏞這種為官之道,因此後世很多人對其都持批判態度。認為是他導致了清朝滅亡的開始,因此許多人都稱其為清朝的掘墓人。不過小編要說的是,曹振鏞擔任“首輔”的時候,整個清朝後期的官僚風氣已經形成,並不是因為他個人的原因,導致了整個清朝官僚系統的不作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官員自動選擇了最穩妥的為官之道,因此將清朝滅亡的罪責放在曹振鏞身上,未免太過沉重。只不過歷史需要有人背黑鍋,而曹振鏞恰巧就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因此才得了無數罵名。

從歷史上來看,曹振鏞為官期間,實際上還是有些功績的。道光年間,最大的歷史功績,便是平定了張格爾叛亂,維護了祖國的統一。而當時曹振鏞作為整個事件的應對策劃人,起了不少的作用。另外曹振鏞是鹽商之後,享有許多特權,但是後來有人提出鹽政改革,就使他失去了不少的利益。但是曹振鏞卻極為灑脫的說:“焉有餓死之宰相家?”一笑了之,將祖傳利益、家族利益撇在一邊,支持鹽政改革,大度開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