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簡介 顏回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受孔子的喜愛

名師出高徒,作為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學生代表之一,顏回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學生,他勤奮好學,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他的老師孔子稱讚他,不僅好學還善良,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

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人,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但是天妒忌英才,顏回作為孔子鍾愛的學生卻很早就去世了。以致於,在他死的時候,孔子悲痛不已,連呼“天喪予,天喪予!”連他的學生都不得不問孔子,老師為什麼會這么痛苦呢?孔夫子回答說,不為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看到孔子對顏回如此嘉獎,應該知道顏回是個多么優秀的學生了。

顏回簡介 顏回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受孔子的喜愛提到顏回,我們都能回憶起,他與孔子交談時,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的場景,顏回和孔子他們的關係不僅僅是師生關係,更像是朋友,顏回的主張和理想深得孔子的賞識,他能抓住老師內心的想法,每每與老師心靈契合之時,老師孔子也會微笑著點頭示意,這樣的學生不多,這樣能夠讀懂自己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顏回算一個。《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許是顏回的出身不是特別好,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對此,孔夫子就讚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

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顏回的學習相當刻苦。“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孔子意思是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乖乖學生誰都會做,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尊師重道,做到這些還不足以稱作是個好學生,顏回不僅好學,還能夠舉一反三,面對老師的提問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於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孔子所謂的讀書,不僅僅只是死記硬背,顏回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過匡地遇亂及在陳、蔡間遇險時,子路等人對孔子的學說都產生了懷疑,而顏回始終不渝,並解釋道;“老師的理想很高,學問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採用,這正是他們的恥辱。”孔子聽了很高興。因為顏回真正掌握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讀懂了老師的內心,這樣的學生孔子怎么能不喜愛。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對於孔夫子的學說,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說:顏回對他沒有什麼幫助,對他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悅誠服的。尊師重道的顏回,對於老師的話,是言聽計從,雖說孔子擔心他這樣會丟掉自己的思想,而變得不知道變通,但是孔子又偷偷觀察過顏回與他人的對話,他發現顏回不僅能夠將自己的學說闡釋得很到位,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於是說“回也不愚”。

顏回的忠厚,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那個層次。《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十四歲求學孔門的顏回,在求學期間,於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顏歆。從學生變為一名父親,顏回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孔夫子也很感慨,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二十一歲生子顏歆。

顏回隨師周遊列國時,其子顏歆已五歲。他還是孔子的弟子,即使如此,他依舊跟隨著孔子到處遊走,宣傳儒家學說,後來,顏回自己也當上了老師。通過自己講學授徒,傳授儒學六經;通過協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形成了儒家的一個宗派——顏氏之儒。《韓非子·顯學》指出:自孔子死後,儒分八派,“顏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後世儒學專家大多認為韓非子所說的顏氏之儒,是指顏回弟子在繼承顏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學支派。

作為一名思想家,孔子當然希望看到自己的學說能夠被各國採納、推行,而作為一名老師,孔子和顏回的心愿大概是一致的,“芝蘭重茂”是他們最渴望見到的景象。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