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畫作有什麼特點

趙孟頫的畫

曾經執掌明代文壇二十年的著名文人王世貞曾經說過:“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裡的松雪就是趙孟頫的別號。這句話是對趙孟頫的畫做了一個客觀的評價,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趙孟頫的畫作有什麼特點

趙孟頫《調良圖》

對於中國繪畫史的研究,永遠都繞不過的一個人就是趙孟頫。元朝是中國的一個重要過渡時代,這不僅僅是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這也是一個文化的過渡階段,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方面。趙孟頫是元初繪畫過渡時期的一大巨擘,也正是他推動繪畫方面的改變,為後世繪畫的改變提供了方向。

趙孟頫最擅長的就是文人畫,這是一種表達文人理想的繪畫形式,文人畫在唐宋時期一直平平無奇,等到元代之後,在趙孟頫的推動之下,文人畫漸漸占據中國古畫的主流地位。趙孟頫的畫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一是質樸自然,趙孟頫在元初提出的繪畫口號就是“作畫貴有古意”,這裡的古意是指恢復西晉時期的質樸自然之風。北宋之後,繪畫的工藝變得更加複雜,人們對於繪畫的理解就是技藝複雜,超脫自然的畫作就是精品,就像那些只知道堆砌華麗辭藻的文章一樣,看起來非常的漂亮,但是可讀性不強。

二是基礎紮實,生活氣息濃厚,寫實性較強。趙孟頫曾經提倡“雲山為師”,意思是注重基礎和實踐,要多外出寫生,這種技藝手法,在現在的藝術學校之中都被廣泛套用。所以趙孟頫的畫,生活氣息非常的濃厚,非常的貼近生活和自然。

三是書畫結合,趙孟頫曾經提過“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他主張以書法入畫,使得繪畫的文人氣息非常的濃烈,畫作的內在和韻味更加的強烈。

趙孟頫的畫,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品,在他的作品能夠看到前人的精華,也能發現後人的優點。

趙孟頫人騎圖

趙孟頫《人騎圖》是他在四十三歲所作的鞍馬題材的作品,這是趙孟頫早期的鞍馬題材的作品。趙孟頫曾經說過:“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殆欲盡去宋人筆墨”,這句話表明了趙孟頫對宋代人物畫改革的決心。


這張趙孟頫人騎圖縱向寬度是30厘米,橫向長度是100厘米,面積為0.3平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人騎圖》中多用鐵線描及遊絲描繪,整體畫風細勁秀潤,人物造型生動自然,體現出濃郁的唐代遺風。作者在此圖中表現出對唐人畫法的刻意追求和對古人精華的繼承發揚。趙孟頫還在畫中自提道:“此圖不愧唐人”,表明他對此圖是非常滿意的。

趙孟頫人騎圖上作者的落款為“元貞丙申年作,子昂”,同時畫上還加蓋了兩方大印,分別是“趙氏子昂”“澄懷觀道”。趙孟頫除了本名以外,也給自己取了好多的別名,趙子昂就是他眾多別名之中的一個。《人騎圖》之上還有乾隆所提的古詩一首,並加蓋了大印,整個《人騎圖》之上後半部分都是後代各位大家的印章,光是趙孟頫同時代的就有17方,後世的印章更是有很多,多達200多方。

趙孟頫的鞍馬圖學自畫馬大家李公麟,這幅《人騎圖》更好的吸取了唐代人物畫的精髓,同時也加入了李公麟畫馬的筆韻,再加上趙孟頫對於鞍馬圖的自我理解。

趙孟頫人騎圖真跡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但是後世他的仿品也是比較多的,他的仿品的市場價還是很便宜的,大約在1200塊左右。

元趙孟頫浴馬圖

元趙孟頫《浴馬圖》是一幅描寫唐代馬官給馬洗澡的鞍馬畫作,趙孟頫比較推崇唐代人物畫和鞍馬畫,所以他的人物畫和鞍馬畫的主角都是唐朝的人物。趙孟頫的鞍馬圖,注重寫實,有著濃郁的生活色彩,對於人物神態的刻畫也非常的到位。


元趙孟頫《浴馬圖》縱向寬為28.1厘米,橫向長為155.5厘米,總面積為0.43平米,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趙孟頫鞍馬圖的代表之作,代表了趙孟頫鞍馬畫中的典型風貌,是件形神兼備,風格高雅的藝術精品。另外這幅《浴馬圖》只趙孟頫在觀看前人相同類型的作品,自己揣摩而來,因為他不是生活在唐朝,所以不太了解唐朝人們的穿著習慣。趙孟頫在觀看了大量的同類型的浴馬圖之後,做了改進加工,有了比之前人更加出色的作品流傳了下來。

元趙孟頫《浴馬圖》畫的是溪水一灣,有著清澈透明的溪水,旁邊栽種著梧桐垂柳,溪水兩側綠蔭成趣,岸邊有著駿馬數匹,馬官九人。畫中的馬匹姿態各異,神態生動,有的立於水中,有的飲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鳴,有的臥立顧盼。旁邊的馬倌們牽馬臨溪,或沖浴馬身,或於岸邊小憩,一片祥和安寧的場景。

《浴馬圖》共有三個部分,分別為入池、洗浴、出池,唐人對於馬匹是非常的重視,馬匹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官署對於馬匹的養殖和看護是非常的重視的。這幅圖通過很多的細節描繪,不但體現了趙孟頫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現出現唐人對馬匹的愛護。

元趙孟頫《浴馬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世仿品還是比較多的,價格在1500元左右。


趙孟頫山水畫

趙孟頫山水畫是元代初期山水畫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畫有著很多的可觀賞之處,所以他的山水畫作品市場價格比較高。趙孟頫的山水畫有著濃厚的個人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的佳作,同時收藏價值非常的高。

趙孟頫的繪畫作品,題材豐富,風格變化多樣,精通花鳥、山水、人物和鞍馬。趙孟頫山水畫技藝精湛,表現的非常的豐富多樣,而且都非常的精通。趙孟頫在元代初期,曾經提出過“復古潮流”,這就是書法和繪畫追求前人的風骨,這裡的風骨指的是東晉、唐朝的繪畫作品。

唐朝的繪畫作品特別注重寫實風格,但是到了宋朝以後,風格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的不錯,這也就帶動了書法和繪畫的不斷變革,商業的發展會導致社會功利性加強,同時一些不符合社會特點的浮誇也出現了。這也就導致宋朝書法和繪畫,變得更加浮誇、做作。

趙孟頫出生宋朝末年,成長於元朝初年,他受到東晉和唐朝書畫文化的影響,特別推崇寫實的書畫技巧,講究“實踐寫生”。所以,趙孟頫山水畫,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繪畫特點。他的山水畫,筆法嫻熟,古雅俊秀,特別是清山綠水之景,將水墨畫和山水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趙孟頫山水畫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鵲華秋色圖》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水村圖》,就是其代表中的精品之作。

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

《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一件傳世的書法作品,這是趙孟頫的行書大作,這篇作品的正確叫法應該是“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是趙孟頫用行書書寫的三國時期嵇康的一篇大作。

《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傳世名作,這是嵇康寫給他的好友山濤的一封書信,這裡的絕交不是現在的絕交的意思,這裡的“絕”是拒絕的意思,“交”是交給的意思。要弄清文章名字的意思,就要先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在嵇康的好友山濤發跡坐上大官之後,推薦嵇康做官,嵇康得到訊息之後,寫信給山濤拒絕了他的好意,還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嵇康在信中不僅拒絕了山濤的引薦,還指出自己個人的秉性愛好,信中他說自己天性懶惰,不喜歡禮法的束縛。另外,嵇康還強調自己寄情山水,蔑視世俗禮法,崇尚消極避世的說法。

趙孟頫的這部行書作品筆法圓潤,結構嚴謹,字型飄逸,有著行書的飄逸俊秀之美。趙孟頫的行書造詣也是非常的高的,他的行書技藝和楷書的造詣不相上下,,這篇書法名作也是其行書書法的代表之作。

《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其實包含了兩種書法字型,開始的時候是行書,一氣呵成,後來又轉入行草。這些書法形式的轉變,其實是結合文章作者的情緒而來的,這也是這幅作品的可貴之處,他不是死板的書寫,而是有著自己的思想。

趙孟頫五柳傳

《趙頫五柳傳》趙孟頫用楷書抄寫的東晉時期陶淵明所作的《五柳先生傳》,這是一幅楷書名作,也是趙孟頫楷書書法的比較著名的作品。這是一本趙孟頫楷書書法的名帖,後世也有很多人會將這幅字帖當成練習楷書的重要參考資料。

《五柳傳》又叫《五柳先生傳》,是東晉陶淵明的自傳作品,飲酒、讀書、寫文,是陶淵明心中的人生三大志趣。陶淵明也在這篇自傳之中,反映出了自己人生的三大志趣理想。整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部分,第二部分則是別人的贊語。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不是一篇真正的自傳,這更像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作品,很多人都說文中的人物是陶淵明虛構而來的,是寄託自己的理想的人物。

趙孟頫的仕途一直不順,在元朝的官場之中飽受打擊,所以他也非常嚮往陶淵明那樣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抄寫了這篇《五柳先生傳》。趙孟頫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楷書,後世將他的楷書稱作“趙體”,名列四大家之一。

趙孟頫五柳傳,是趙孟頫楷書的代表作之一,字型筆勢自然,框架清晰方正。字型的轉折自然,流轉自如,而且字型的筆畫優美,絲毫不拖泥帶水。趙孟頫五柳傳很好的保持了中國方塊字的形態特點,方正自然,筆意豐富,筆勢秀美,字型的觀賞性非常之高。他的《五柳傳》也成為很多學習楷書者必須臨摹的作品。


趙孟頫尺牘

趙孟頫尺牘,指的就是趙孟頫的個人往來書信,尺牘在古代來說,有很多的意思,他不僅僅是木簡,還可以指書信,也能算是文辭一類的東西,好會指墨跡、字跡。趙孟頫的尺牘,就是指對於趙孟頫來往書信的研究。

趙孟頫留存後世的作品非常之多,其中他的尺牘作品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我們對於古人的研究,出了通過一些歷史的記載,還有幾種方法分別是野史的閱讀和民間的傳說,縣誌的記載,其中還有一種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研究古人的來往書信。

趙孟頫作為一個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信對於別人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趙孟頫尺牘,是研究其生平事跡的重要依據。史書的記載雖然都非常的準確,但是很多的所謂的正史,其實都是受到了統治者的影響。所以,那些所謂的名家正史,美化的意味較多,根據書信來分析人物,準確性還是非常的高的。

古代文人喜歡以文會友,以信會友,再加上那時的通信只有書信,所以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面對面之外,也就只剩下了書信交流。趙孟頫作為一個文人,也是喜歡寫寫信的,信中多包含有時間節點,將這些時間節點連在一起,就是一條趙孟頫的人生軌跡。

趙孟頫尺牘除了歷史研究價值,同時書法藝術價值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他是著名的書法家,趙孟頫的墨寶都是一字難求的,所以後人對他書法的研究也是將他的書信當做重要的研究依據。

趙孟頫蘭亭序

《趙孟頫蘭亭序》又被叫做《趙孟頫臨蘭亭序》,是趙孟頫臨摹晉代書法名家王羲之的《蘭亭序》,雖說這是一幅臨摹作品,但是也可以稱為趙孟頫自己的個人作品,因為他臨摹出了自己的特色。

《蘭亭序》全稱是《蘭亭集序》,是晉代書法名家為蘭亭集會所作詩詞集合所寫的序,是王羲之行書的代表作。公元353年,東晉的一批文人在會稽山的蘭亭舉行了一次文人集會,集會之上,曲水流觴,出現了一堆文辭歌賦,人們將這些詩詞歌賦整理在一起,請王羲之為此文集寫了一篇序。

唐太宗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推崇為盡善盡美之作,世人無出其右,自己還經常臨摹,用來賞賜朝臣,死後還將真跡陪葬。世人都將《蘭亭序》當成“行書第一帖”,為後世學習行書之人必練的書帖。王羲之的《蘭亭序》每個字都像是在跳舞一樣,全文共324字,字字特色鮮明,書寫技藝非常的高超。東晉之後,湧現出了很多著名的書法名家,這些書法名家都會去臨摹王羲之的這篇《蘭亭集序》,但是出名的很少。

《趙孟頫蘭亭序》是眾多臨摹作品之中,最成功的一篇。他的這篇作品曾以935萬元的高價被拍賣,這幅作品長只有32厘米,寬也只有13厘米,是一幅很小的書法作品,但是卻被拍出了935萬的高價,可見這幅作品的價值所在。

趙孟頫蘭亭序,在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的書法基礎之上,做了很大的改變,創立了儒雅遒勁的書法作品,這幅作品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