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家川戰國古墓里的秘密

馬家塬遺址及墓葬位於張家川縣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其中墓葬面積約3萬平米。該墓葬於2006年下半年開始發掘,當年先後發掘墓葬3座,出土豪華車乘、青銅器、車飾件、金銀箔飾片、釉陶珠、瑪瑙、錯金銀鐵器、陶器等文物1600餘件,不僅文物數量多,而且檔次很高。2006年10月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2月17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並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樹立了保護標誌碑。2007年4月8日該遺址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家塬戰國古墓出土的文物形制獨特、規模宏大,具有很高的學術和考古價值,在國內極為罕見。

張家川地下蘊“寶藏”

張家川在歷史上是秦國領地,該縣木河鄉桃源村北山上古墓交錯,引來了不少盜墓賊。2006年8月4日,3名盜墓賊在盜掘古墓時,被民警抓獲。抓獲3名盜墓分子後,民警順著繩索下到墓穴查看,發現竟是一個很大的墓室,遂向局領導做了匯報。

記者在考古挖掘現場看到:經過三個多月的挖掘,截至目前,該墓葬已成功清理出3個墓室。一號墓室墓基距地面有12米深,主要發掘出土了豪華的銅車及殉葬的馬牛遺骸。記者發現,該馬車雖經地下千年埋葬,但仍能看出車身顏色為黑紅相間,車體鋶金,車軲轆周圍包銅,直徑1.5米左右,整個車體大小與實物相同,依據車馬裝飾的豪華程度可以推測出,此車應是古時地位顯赫人物出門乘坐的馬車。相鄰的二號墓室出土一具女屍,因墓內尚未發現有文字記載的東西,因此不能確定墓主的身份及確切年代,也無法斷定二號墓室的女屍是不是墓主。

與一、二號墓室相距不遠的三號墓室出土的還有互相堆積的四輛銅車馬,據現場發掘的專家介紹,目前推測被清理出的四輛馬車是從墓室側面依次滑入6米深的墓坑內的,在馬的頭骨周圍發現了大量的金銀、瑪瑙、銅鼎和陶罐等物,可以推測,當時墓主下葬時,是用活馬殉葬的。記者在現場看到,銅馬車車身兩側有極其精細的鑲銅鏤空飾物,馬頭遺骸周圍散落著黃金鑄成的十二生肖圖案頭飾及大量金銀、瑪瑙、銅鼎和陶罐,車軲轆及車身上的紅漆依舊鮮艷。

現場考古人員介紹:雖然目前沒有發現有文字記載的器物出土,只是從一繭形壺的底部發現了一個象形符號,而且沒有提供墓主身份的任何信息,但初步斷定:此墓室是秦時期羌族的一位貴族的墓葬,距今約2300多年。一號和三號墓室被發掘之後,沒有發現墓主人的屍骨,有可能屍骨被盜墓者破壞或此地土質鹼性太大,導致屍骨腐朽無存。

經過對戰國古墓現場發掘和對出土文物的研究整理,考古專家在墓葬被發掘三個月後首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張家川戰國古墓驚爆三大謎團,在國內考古界引發新的研究課題——

歷史推前100多年

隨著古墓穴的挖掘和研究,考古學者有了驚人發現,而這一發現有可能使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形成年代向前推進100多年。

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古墓屬於搶救性發掘,共清理被盜墓葬3座,出土金、銀、銅、鐵、陶、骨以及瑪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餘件。墓道中各發現隨葬車4乘、墓室各一乘,車乘裝飾極度豪華,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罕見。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進行,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發現的戰國墓所反映的多元文化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關注。根據已出土的豪華隨葬車、玻璃器、大角羊形飾件、鏟足鬲等遺物,專家初步認為,中原周秦文化、西方異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部戎人文化在這一墓地中都有所反映。

負責現場考古發掘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周廣濟向記者介紹說,車乘制度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徵,張家川新發現的隨葬車裝飾精美,無明顯使用痕跡,為禮儀所用,它所反映的文化與中原周禮及秦文化有著直接關係;而玻璃器傳統上認為不是中國本土所產,應是西方傳來的;大角羊及其他動物形飾件,明顯帶有北方草原的文化風格;鏟足鬲則為當時生活在西邊的戎人遺物。

在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發掘出土了“連珠紋釉陶杯”,釉陶杯通體飾淡藍色釉,腹下部裝飾七層連珠紋,敞口小平底。很多學者看後認為該類器物應為西方文化之器,為中西方交流的產物,並認為該類器物應屬於早期玻璃器,來自西亞。國家文物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苹芳認為這一出土文物證明此地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已與西亞地區有聯繫和交往。傳統上認為古代橫貫亞洲大陸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後逐漸出現。東起我國古都長安(今西安附近),沿渭水西行,經過張家川馬家塬、河西走廊等地,到達敦煌,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今新疆及以西地區),即今天人們所稱的“絲綢之路”,而“連珠紋釉陶杯”的出土,則使絲綢之路的形成年代至少提前了100多年。

猜你喜歡: